一年级课文第2页都是那个民族?
课文第二页是56个民族,如下图有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独龙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如下图所示
为啥土家族和苗族服装很像?
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 ,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苗族服饰多姿多彩,是当今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的服饰之一。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土家族老人头上缠着的黑帕子,大概有多长?该服饰有何文化意义?
在相西一带,土家妇女的头上缠着7尺或14尺长的成圈形的墨青丝帕或布帕,上装为矮领、左衽大襟、大袖的麻质和棉质短衫,由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缝纫而成。老年妇女喜欢青、蓝色的布衣,只在两衣角绣些花卉图案,女装的衣领高五分左右,上面有三条花带,叫“三股筋”,托肩在外,托肩外缘和外缘下的衣襟边缀上一条宽青边,边下再贴三条等宽的五色梅花条,胸前钩花,袖口和衣襟上饰以小条花边。土家族男子在清朝以前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约十年前看到石柱县土家族一位老人唱一首民歌:“ 青布帕子丈二长,兄亡弟弟来填房,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让“骨脉”抛他乡。
古时,土家族服装多以自织土布为衣料,用锅灰或化香树叶熬煮染成青蓝两种颜色,在领口、衣边、襟边、袖口绣以花边,胸襟扎绣“二龙戏珠”和梅、兰、菊、竹等图案,配以布袢扣子和镶边筒裤,质朴与华美搭配,十分别致。
男装多为对襟短衫和满襟衣,配以五、七、九、十一对布袢扣子,襟边、袖口绣有花边,胸前扎有图案,颜色一般不超过三种,年轻人穿白布裤腰筒裤,裤脚边绣有花边,老年男子常穿无领满襟短衣,压素色布条,俗称“琵琶襟”服,在短衣外面套黑布单褂,俗称“鸦鹊褂”,配裆部不开口的收腰大脚筒裤。
旧时男女的头上缠着宽尺余、长丈许的墨青丝帕或布帕,称为“蛮头帕子”,从左至右顺时针卷戴头上,呈“人”字形,左側垂掉寸许。这种包“蛮头帕子”的习惯至今在农村大量存在,主要是中老年人,其中部分帕子换成了市场上机械生产的毛巾。
其实土家族没有“帽子” ,至今土家族老年 流行头上缠上一条很长的布(通常为黑色的纱布),形状很像一顶圆筒形的帽子 但是没有顶,我们管这叫“帕子”土家族人以前 一般都会缠上这样的帕子,颜色也各异,年轻人选择花一点的,老年人一般为黑色。随着时代发展,戴帕子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了,只有很少的老年会戴,如今很少的人会缠了,这些习俗也即将失传!
为什么土家族和苗族姑娘的服装都很像?
首先看一下共同点。苗族与土家族的男子都是穿短袖上衣,正中钉上5-7颗纽扣,裤子也都是青色或是蓝色,外加一块白布裤腰,头上则是包一青布或白布长帕,呈现出人字形。老人多是穿长袍大襟衣。
苗族的服饰和土家族很相似,但是男子头帕除了在服丧期间戴,其他时候都是戴青蓝色的,长度一般都是1丈-3丈,包在头上就像是个斗笠一般。女子的头帕除了用黑色还有花色,长度和男子的差不多,但是她们多是包成耸立的筒形。苗族女子的衣服很多都是没有领子的,袖口和土家族一样大,衣服边上和裤脚边上也是都镶有花边,两者看起来很像,所以有些人总是分不清苗族人和土家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