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皇帝服装上的精美图案是如何制作的?又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呢?
首先是设计喜欢的刺绣图案。然后把它绘制在纸上,再按照线条在纸上扎出密集的小洞,再把图稿铺在布上。最后用绣花绷把纸和布固定好以后就可以一针一线地开始绣制了。
绣法当然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有平针、铁链针、滚边绣等等。每种绣法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根据布料和花样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绣法,就能绣出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
故宫里的服装确实是非常精美,那么它们又是如何保存和修复的呢?拿清朝的宫廷服装来举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大部分是丝织品,非常容易老化,而且当时用的是植物染色,所以颜色也很不牢固。保存到现在中间肯定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都是如何解决的呢?
有一批文物修复的***们,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为了能够保留宫廷服饰的原汁原味,***们不辞辛苦去探访原产地,探究原工艺,尽可能用一模一样的材料和工艺来修复它们。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以前的老工艺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给文物修复者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现在这些修复***们仍在不断地探索文物修复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秦朝皇帝后宫妃子服装?
秦朝后宫女子们的服装,应该都是曲裾深衣,结右衽,男女款式大体相同,小处细微结构以及衣料材质,刺绣花样,纺织图纹上有所区别。
中国古代华夏族的正装就是曲裾深衣,便装是短衣。这种衣服款式延续千余年,直到东晋都没有大变。秦朝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服装也是那样的。
商朝君王的衣服什么颜色,谁知道呀?周朝呢?
先说商周普遍崇拜的颜色,战国邹衍曾在五德始终说里提到了五行相克相生的理,“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意思是商殷属金、周朝属火,对应古代服饰五种原色,黑赤(红)青白黄,其中夏朝以黑色为尊、商朝以白色为尊、周朝以红色为尊。后来《礼记》写: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也是一个内容。
接着说商朝君王衣服。由于最崇拜白色,与前面的夏朝可谓是截然相反,只要是重大的场合庆典,都必须是白色盛装出席,至于原因无从考究,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不过据记载,商朝甲骨文有出土丝、蚕等字,说明桑蚕技术有发展,加上发现最早的织机是商朝的,有推断是由于商朝对蚕丝的喜爱因素,导致奴隶主喜欢。所以君王日常衣服都是白色为主。
再说周朝君王衣服。就比较复杂了,因为服饰结构也比较复杂,包括冠、上衣、裙裳、蔽膝、鞋等部位。
冠,《礼记》里记载最尊崇的礼冠当属冕冠,外表为玄色,玄色即黑色。天子地位最高当戴黑色。
衣和裳,重大场合,天子需穿冕服,“衣正色裳间色”,郑玄注“谓冕服玄上纁下”,玄色同上,纁色是赤黄调和的间色。另从《周礼春官.司服》看,冕服还分六种,分别是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天子要穿最尊贵的大裘冕,也是“玄衣纁裳”,所以衣裳这块也是黑色。
蔽膝,还是礼记记载的,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韦。韠就蔽膝,所以天子蔽膝为赤色。
鞋,《周礼》记载"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絇、素屦‘’等等,排在最前的赤舄是天子穿的,所以鞋为赤色。
最后放张图,就比较直观了,综上,周天子冠黑色,上衣黑色、裙裳赤黄调和的颜色,蔽膝为红色,鞋子为红色。
古代皇宫做衣服的部门叫什么?
1、织室
织室,官署名。宫中的丝织作坊。楚汉战争中,汉军虏魏王豹,输魏宫薄姬于织室,是为织室见于记载之始,可推知至秦已有织室的设置。
西汉时,织室属少府,设在未央宫,为宫中织作缯帛和文绣郊庙之服。主管官吏有令、丞,属吏有令史等。织工多为官奴婢。贵族妇***罪,常被输作织室。
宣帝时,织室已分为东织、西织。元帝时,东西织室岁费各达五千万,而产品远不及齐三服官(见服官)。成帝河平元年(前28)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东汉时废织室令,设丞。章帝以后,由宦官充任。汉少府所属有东西两织室,掌郊庙衣服织造。
成帝裁撤东织,改西织称织室,置令及丞。东汉废令。北齐中尚方领泾州、雍州丝司及定州绸绫局,司有丞。北周有司织下大夫。隋有司织、司染二署,炀帝并为织染署,亦为少府属官。
唐沿袭,有令及丞。宋少府有绫锦院、染院、裁造院、文绣院,兼用内侍。诸院南宋并归将作监管辖。宋以后的织造事宜,多归宦官掌握。
2、主衣局
北齐所设置的官署,属门下省。掌御衣服玩等事,其长官为主衣都统、子统各二人。
3、尚衣局
官署名。隋炀帝置,有奉御三人,正五品,直长四人,正七品,掌冕服、几案等。
北齐门下省原有主衣局,主官为都统、子统。隋初改称御府局。炀帝改称尚衣局,属殿内省,为六尚局之一。唐隶殿中省。宋仅存空名,职事归尚衣库。徽宗时曾重建,钦宗时又废。金属宣徽院。
4、尚衣库
尚衣库,宋官署名。属殿中省。原名内衣库,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尚衣库。
掌皇帝所用驾头、衮冕、镇圭、袍服、伞、扇等物。监官二人,以内侍、三班使臣充任。
5、尚衣监
尚衣监,明宦官官署名。十二监之一,有掌印太监主管,下设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员。掌皇帝所用冠冕、袍服及履舄、靴袜。
清顺治时十三衙门亦有尚衣监,康熙即位后裁撤。
6、养心殿造办处
养心殿造办处亦称“造办处”。清代内务府下属机构。掌制造、存储宫中器用各物。清初设于养心殿,故名。康熙三十年(1691) 开始迁往慈宁宫南面之茶饭房,康熙四十七年全部迁出,后又将部分匠作设在白虎殿后面。其职官及下属机构初多变化,迨雍乾时期始渐趋完善。
设总管大臣二人(于内务府大臣内简充),总管郎中、员外郎各二人,主事、委署主事各一人,库掌十人、委署库掌十四人,笔帖式十五人,掌理各项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