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人一般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
  2. 日本衣服品牌有哪些?
  3. 日本产的衣服品牌有哪些?
  4. 日本神社服装叫什么?
  5. 关东军士兵穿的衣服为什么不是迷彩服?

日本人一般都喜欢什么颜色衣服

喜欢白色,讨厌绿色,紫色黑色红色。日本人认为白色,朴实纯洁,真诚。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日本民俗学也将黑色定义为“人死”的象征色,称其为“黑不净”。

同样,日本人认为“赤”代表着血与火,而火又属凶恶之象。

日本古代还把女人月经称为“赤不净”

日本民族服饰
,日本民族服饰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日本衣服品牌有哪些?

日本的 HONEYS(便宜) IIMK(偏贵)

UNIQLO优衣库(中等)

OLIVE des OLIVE(偏贵)

日本民族服饰
,日本民族服饰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美的 b+ab(贵的)

H&M(中等 相比之下其实算便宜 物美价廉)

I.T Shop(欧美品牌的集中 偏贵)H&M是大荐~

日本民族服饰
,日本民族服饰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日本产的衣服品牌有哪些?

日本服装品牌有无印良品、优衣库、olive des olive、Point。

1、无印良品

“无印良品(MUJI)”创始于日本,其本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虽然极力淡化品牌意识,但它遵循统一设计理念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不诠释着“无印良品”的品牌形象,它所倡导的自然、简约、质朴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

日本神社服装叫什么?

日本的神职人员的衣服并不是只有一套,而是有三套不同的服装,分别被称为正装,礼装,常装。但是,这三套衣服的起源全部都是平安时代贵族服装的样式。并且这三套服装都是在有神事活动时候,神职人员为了侍奉神才穿着的衣服。根据神事活动的不同和神职人员身份的不同,对于穿着来说有着严格的规定。

关东军士兵穿的衣服为什么不是迷彩服?

旧日本陆军中的关东军的服装,遵循的也是日本陆军的标准军服制式,并没有什么不同(较其他一些地区的日本陆军部队多配发了防寒服装),而且旧日本陆军根本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迷彩服,所以无所谓关东军***迷彩服的问题。

(918事变后,在北大营门前警戒的日军,头戴的就是军帽)

(占领奉天兵工厂的关东军)

关于日本陆军的大檐帽,这种帽子诞生于1905年,称为军帽,用以取代此前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时日本陆军所用的那种筒状军帽,此后,大檐帽一直到日本战败为止都依然在使用,不仅关东军有,其他日本陆军部队也有。

(1940年日苏停战时的关东军和苏联红军合影,此时的关东军也主要戴略帽,大檐帽只是在正式场合才出现)

抗战初期,出现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包括关东军),常见的形象就是戴着大檐帽的状态。而此后到了全面抗战时期,包括关东军在内,日本陆军部队在作战时通常戴的是作战帽(略帽)或钢盔,甚至平时也都带着略帽,反而大檐帽式的军帽不常见而已。

题主的问题描述是错误的,完全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受预算紧张和轻工业基础薄弱的限制,从来没有研发制造以及订购过军用迷彩服。在太平洋战场上也仅仅使用了伪装网作为防护代用品,可能被部分答友误以为是迷彩服,因此有些高估日本人的单兵装备水平了。

(山下奉文在关东军的九八式军服)

日军第73联队隶属于1915年在朝鲜编成的第19师团第37旅团,早期在“朝鲜军”的作战序列之内(还有个第20师团),曾经参与1938年的“张鼓峰***”的作战,那场战役几乎是诺门坎战役之前的缩小版,日本人虽然宣称取得了胜利,其实被苏联人打的挺惨。1944年该联队随师团被调往菲律宾,又被美国人揍的不轻,最后在吕宋岛北部山区投降。

在二战期间能跟美苏两国军队都交过手的日军师团真心不多,所以第19师团和第73联队的“资历”很是特别,但战斗力只能算一般,无论如何算不上什么“主力联队”。

(山下奉文在南方军的热带作战服)

军用迷彩服首创于1929年,意大利人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迷彩服,它有棕,黄,绿和黄褐4种颜色,但并未大规模列装,直到1943年,纳粹德国才为部分士兵装备了三色迷彩军服,这种迷彩服遍布形状不规则的三色斑块,从视觉效果上分割了人体外形,从而达到伪装变形的效果。但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队并未研发和配备,军用迷彩服的广泛使用是50年代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

二战时期日军军服变化不是很多,尤其是日本人在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还没有预想到会挑起太平洋战争,因此在1941年之前只为普通士兵提供了冬季制服和夏季制服两类军服,其中冬常服又分为毛料材质和棉布材质两种,前者为正式制服(礼常服),后者为工作服;夏季,士兵可以配发轻棉华达呢面料的工作服,设计样式与礼常服完全一致。

(关东军冬季服装)

而在制式及样式方面,大家已经比较了解,日军在二战期间经历了“昭五式”和“九八式”两款制式军服,每一款都有全套系列的冬夏服装。其中“昭五式”是一种相对过时的设计,定装于1930年(昭和五年),特点是立领配兵种色领章,军衔则以肩章体现,它的理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了。尤其是“昭五式”肩章的位置非常明显和易于磨损,因此到1938年日军开始更换“九八式”军服。

无论“昭五式”还是“九八式”,日军在战争中都按冬夏两类材质配发,随着战争扩大和兵员增多,逐渐简化为一套夏常服、一套冬常服、一套工作服外加一件大衣的标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比较特殊的装备是为南洋日军专门生产配备了热带战斗服,另配一件半袖上衣和一件短裤,但它只是面料较轻薄而已,仍然是军绿色基调,并不是什么迷彩服。

(日军热带战斗服)

日军的条令允许士兵把军衔缝在热带战斗服的衬衫上,军官则把军衔缝制在热带战斗服的翻领上,白衬衫是高级将领身着热带战斗服的身份象征,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则穿着豌豆绿色的新式衬衫,它与“昭五式”和“九八式”制服衬衫的区别在于,是可以在外面单穿的,以适应炎热的热带气候。

侵华日军在军装以外,还配发了“昭五式”雨衣,而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士兵则使用植物纤维如棕榈树枝叶制成的蓑衣来遮雨,并在所罗门群岛以半工业的方式进行生产,批量配发部队后,它不仅用来防雨,也被用作一种有效的基本伪装手段。同时,日军也配发了相当数量的军用伪装网,士兵将树枝树叶和其他植***到伪装网上加重伪装功能,这一做法为太平洋地区和缅甸战场的日军士兵所广泛使用。

(日军的热带伪装)

二战时日军还真的出现过所谓的“迷彩服”,只不过是快要到了战争结束的后期,而且仅出现在1945年太平洋防御作战中在冲绳岛的战役中,这种称之为“玉碎航空陆战队”(空降***突击队)的士兵穿着纯手绘的“迷彩服”(如下图左一)。

这也是冰雹查阅了很多种相关资料最终才找到了这个日军曾经有过“迷彩服”的真实记录,虽然是纯手工绘制,更很少,但是这毕竟也证明了日军曾经有过这种作战服饰

二战时的日军即便是到了今天敢把现代装束搬到那个年代的“抗日神剧”里,我们也从没见过有如此大胆的导演会给日军配上“迷彩服”,毕竟作为军服日军在二战期间从未有过这种配置,这也是受限于其物资的极度匮乏和对于单兵装具、服饰非常不重视的作战思,但是这真的并不能完全说明日军的基层士兵或者指挥军官就没有在战场中看到隐蔽的重要性,“手绘迷彩”应运而生,伪装网和树枝编织的伪装服也大量的存在于日军中,尤其是在热带地区的日军。

日军在战争初期的作战思维更多的强调单兵的作战实力和所谓的“武士道”,而在亚洲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更让其完全忘记了世界上那个年月真正强国的存在,比如美国,比如苏联,亚洲战场上各个国家的败退无形之中也令日军有了可以战胜一切的“莫名的狂傲”。

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军的装备和单兵作战能力令日军才真正的领略到了实力。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已经开始使用迷彩服系,尤其是在热带雨林中这些隐蔽效果无形中较大的降低了人员被提前发现或者过早暴露的被动。相信日军后期使用的伪装网和“手绘迷彩”也就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