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侗族概况

侗族以农业为主,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闻名。侗族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善用稻田养鱼,传承了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侗族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主要标志是鼓楼、风雨桥和风雨亭。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桥屋,可遮蔽风雨而得名。

侗族约有25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黔、湘、桂的毗邻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大约有58%的侗民生活在这里。侗族源于古代“百越”,其直接先民为秦汉时期西殴的一支。一般认为,唐以前,侗族尚处在原始社会发展阶段,唐代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侗族,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三省(区)交界处——贵州省的黎平、从江、天柱、锦屏、三穗、剑河、融水等县。美丽的侗家寨是有许多的“规定”,我们把这些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事禁忌。

关于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文化内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侗族的主食是大米,山区则多食糯米。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谷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状后再冲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侗族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

【民族概况】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侗族的婚嫁习俗是什么?有详细点介绍的吗?

1、侗族村子的先辈们立下了一条婚嫁规矩:结婚不宜过早,且生育多个孩子将受到惩罚。在古代社会,普遍鼓励生育,但侗族村落的习俗却与众不同。这里规定,男性至23岁、女性至27或28岁方可结婚,而且女性在结婚后最初几年仍需居住在本族村落,直到允许的年龄才能正式入住夫家。

关于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文化内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侗族的婚姻,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解放前,曾流行姑舅表婚,姑妈的女儿要优先嫁给舅家为媳。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婚后新娘即返娘家,遇有农忙、节日或重要事情,接回夫家住数日后又返娘家,有的往返数年,直到怀孕生子后才长住夫家。侗族社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

3、侗族的婚嫁习俗包含了一系列步骤,包括“说合”、“订婚”和“迎娶”。在解放前,侗族社会中流行着一种姑舅优先婚的习俗,即姑妈的女儿应当优先成为舅家的儿媳。新娘在婚后有一个“不落夫家”的传统,即新娘会在婚后返回娘家,只有在农忙、节日或其他重要***时才会被接回夫家。

4、侗族结婚就是把侗族姑娘从新郎家门口接到家,喝三天二夜酒,客人喝完酒回家的风土人情。

关于侗族服饰:侗族服饰文化内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5、侗族在缔结婚姻时,有诸多习俗和禁忌。首先,侗族传统上忌讳同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不吉利的。此外,还有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来选择配偶的习俗,例如水克火,因此可能避免火姓与水姓的婚配。同样,十二生肖相冲的理论也被用来指导婚姻选择,例如避免羊与鼠、蛇与虎、龙与虎、马与牛、金鸡与犬等组合。

侗族有哪些节日?

花炮节: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 年节:除夕之夜,侗族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年里,侗族盛行“打同年”,类似汉族的“团拜”。

侗族芦笙节:芦笙节是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节日旨在纪念侗族祖先,庆祝丰收并祈求来年好运。芦笙节期间,侗族人会穿上传统服饰,举行包括舞蹈、歌唱、芦笙演奏在内的各种庆祝活动,成为展示侗族文化和艺术的盛会。

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侗族芦笙节:芦笙是侗族的传统乐器,芦笙节是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五,侗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芦笙节庆祝活动。届时,人们身着传统侗族服饰,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与各种民俗表演和竞技活动,如芦笙比赛、舞龙舞狮等。

侗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如春节、活路节、尝新节、三月林王节、过冬节、牛神节、芦笙节、赶歌会、花炮道节、大雾梁歌节、四十八寨歌节、斗牛节等。祭牛神节是新晃县内侗、苗族的共同习俗,因他们皆敬牛,故每年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祭牛神,称作“牛辰节”或“洗牛身”。